经世致用的药方治不了国人的病问道国医
国医大师李济仁经方感悟——补阳还五汤
黄芪四两(生,g)、归尾二钱(6g)、赤芍钱半(45g)、地龙一钱(去土,3g)、川芎一钱(3g)、桃仁一钱(3g)、红花一钱(3g)。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以化其瘀滞,则偏枯痿废者,自易愈也”,指出瘀血阻滞经络每由气虚所致。因此大剂补气以生血,即化其瘀滞之法。中风患者,症见半身不遂,肢体痿废,或单肢不用,口眼斜,舌强语謇,并有眩晕心悸,胸闷气短,舌紫而胖,或有瘀斑,或唇甲青紫,脉沉细涩等征象,则可治以补阳还五汤,以益气生血,活血通络,每获良效。
补阳还五汤确为临床上治疗多种中风偏枯、属气虚血瘀者之良方。先生在临床上常运用该方随证加减,其效更显。如兼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炙远志以化痰开窍;口眼斜明显者,加牵正散以祛风除痰,镇痉通络;兼肢体疼痛者,加紫丹参、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若上肢偏废为主者,加桑枝、桂枝、羌活等以祛风逐邪;下肢瘫软无力为主者,加川牛膝、金狗脊等以补肾壮骨;若瘫痪日久,还应酌加全蝎、蜈蚣、水蛭、虻虫等以搜风剔邪,破瘀活血。
曾治一45岁男性病人,病人素有脑动脉硬化病史,就诊前10天感觉右侧上肢酸麻软弱,不能持重物。夜间,睡醒后出现右侧半身不遂,口眼㖞斜,饮水发呛,舌强,语言謇涩,血压/mmHg。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曾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等治疗后,患侧肢体肌力略有恢复,但不明显。10天后邀先生会诊,症状同前,舌质红,无苔,脉弦滑,此乃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以致舌喑不能语,足废不能用,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至50g,加石斛15g、石菖蒲15g、炙远志10g、泽泻10g、双钩(后下)10g、川牛膝15g、川断15g。连服中药5剂后,患肢不遂明显好转,能扶杖行走十余步,上肢可上下活动,仍软弱无力,舌较笨重,口齿不清,脉弦略滑。药已对症,继服前方20剂,患侧肢体功能进一步恢复,能扶杖步行百余步,言语基本恢复正常,饮水不呛,口眼已不㖞斜。惟头时昏,夜寐梦扰,血压/75mmHg。守前方加潞党参20g、蔓荆子10g、夜交藤30g以益气养血安神。守前方意,继续辨治3月余,其言语及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简评:经世致用的方子,让现在的中医束手无策
小的时候,都是从背经方开始的。摇头晃脑,一本正经。那时候脑子还算灵光,背诵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是每次想给我的祖父背诵一段,收获一点点表扬的时候,得到的回应只是淡淡的一句:“记住了就行了”。
那个时候总是不明白,好像老人并不看重经方、汤头之类的东西,但是为什么还要我去背诵?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从过去老私塾里出来的人,都是这个教学办法。这个问题直到我二十七岁那一年,才在我祖父那里找到了答案。
这些年,和中医界的很多朋友有过交流,关于“经方不验”的问题,讨论了不知道多少次,大家观点莫衷一是。经方派虽然抱定了经方至上的大原则不变,但是在临症过程中的无奈也是绕不开的;主张实战派的各门派也不见得就春风得意,临证医案经不起推敲也是事实;再有就是这两年社会上流传的说法:“中药害死中医”,认为经方不验乃是道地药材匮乏、种植中药质量下降的原因,更是属无稽之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
如果我们从运动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要清楚经方是怎么形成的。经方首先来自经验,其次是病理药理,再经过多年反复临床实践研究,最终被载入典籍,而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方。
其次,我们要清楚经方是怎么发展的。大家都知道,中药就是加加减减,那么中药的加减,就是中医的发展与革命。一个基础的经方,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们生活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会演化出很多个全新的经方,所谓“病万变药亦万变”,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就是我们对待经方的态度。我们好多朋友喜欢对经方顶礼膜拜,好像就他尊重古人一样。殊不知,每一个经方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换句话说,对今天人体健康领域来说,历代经方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这也就是我在给学生讲课时,一直强调大家要学好历史的原因。不通历史,则不懂变化。
我们如果用运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医经方的发展,则可博古通今,活学活用,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伟大领袖毛主席就非常喜欢读历史,尤其重视近现代史,认为最近的历史最能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实中医何尝不是如此?
《伤寒论》经方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近现代医籍的经方则更有参考价值。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王清任的著作,它反映出的解剖学思想和创立的活血化瘀学说,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历史越靠近现在的经方越有其临床参考价值,因为它与现在人的病因病机比较接近。但并不是说古老的经方就没有意义了,就像“补阳还五汤”的形成大家可以参看《医宗金鉴》里面的“桃红四物汤”一样,这样古今和参,才能通权达变,万无一失。
李济仁先生,在临床运用此一经方的过程中,又有发挥,在临症上又有变化,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医大师的医案,自然经得起推敲,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师感悟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更多思考当今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形态带来的变化,人们身体素质的变化,一代不如一代、人体质下降的事实等等。
我们只有清楚的把握现在人的年龄体质差异,才能彻底弄明白当下人身体健康的出路。否则,就会陷入经方不验的思维陷阱无法自拔。
*下拉屏幕发表评论畅谈国学*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fkh.com/ways/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