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琦委员相关建言经本报和政协头条报道引起
市政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安琦没想到,由他撰写的一篇有关辩证看待“知网查重”的文章,在《联合时报》刊发并经政协头条转发后在学术圈中引起热烈反响,更引起“当事方”——中国知网的高度重视。
4月16日,中国知网三名工作人员专程从北京来沪,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楼与安琦当面沟通交流,就如何用好知网工具,促进学术诚信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从年开始,各校纷纷出台政策,对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进行查重(即内容重合率检测),有的学校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也要查重。对于重合率超过一定比例的论文,或延期毕业,或取消学位。
3月29日,《联合时报》第四版刊发安琦撰写的《“知网”查重须辩证看待》一文。文章提出,许多高校在使用知网在查重时,只是简单地计算重合率,但学术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应有一定篇幅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如果这些内容都算作重合,显失合理性。更严重的是,由于许多学校都制定了一个重合率上限数据标准,超过这一标准就无法通过,无法按时毕业,导致许多学生在申请查重时对自己的论文“扭曲”一番,比如:采取删除本不该删除的文字、把论文改的不像论文、文字颠倒、让语句变得不通顺、刻意改变一些客观事实等“对策”、甚至将页面做成图片格式,这样一来,“学术研究提倡的继承性被破坏了,学生会扭曲对学术研究方法的认识”。他认为查重固然具有合理性,但也希望辩证看待查重,正确使用查重,尊重科研规律,培育诚信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文章刊发当日,市政协新媒体平台“政协头条”即转发这篇文章,至今已有超过15万阅读量。据安琦介绍,文章刊发后他就接到来自不少高校的同事以各种形式表达对他文章观点的呼应。
4月11日,中国知网相关负责人致电安琦,表示赞同其文章观点,并希望进行当面交流,进一步听取安琦有关“用好知网”的意见建议,双方就此约定了时间。5天后,这次沟通如约举行。
“当我了解到有学生为了应对查重,竟耗费上千元先在其它查重工具上检测时,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安琦介绍了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将知网查重作为判定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依据有其合理性,但不合理的查重使用方法,导致学生在提交前“习惯性”通过第三方检测软件进行查重,若重合率超过规定值就会采取应对措施,但这些第三方检测软件的检测需要缴纳价格不菲的费用。其实,如果一篇论文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踏踏实实独立完成,重合率是不可能太高的,也是没必要为降低查重率而采取所谓的“措施”。“应付查重本就没有必要存在,不应为此耗费金钱、精力,更不应为此迫使学生对论文做手脚,甚至造假,干扰正常的学术研究工作。”安琦的想法得到了知网方面的赞同。
“知网是平台工具,我们由衷希望学校、期刊社和广大师生们用好这个工具,别因为‘简单、不合理’的误用而产生负面作用。您的文章给我们提了醒,本为防止学术不端的查重,现在在实际应用中有点儿‘变味儿’了,那么,知网本身能做些什么?”知网工作人员不回避问题、愿意担起社会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安琦的肯定。
“研讨更合理的重合判定标准、做精规则、昭告天下、对使用者加强培训。”对这一问题已经有过深入思考的安琦随即娓娓道来,他希望知网下通过技术升级,能够让那些踏踏实实写出来的论文不会担心重合率检测结果,对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具有更具科学性的判断功能,进而确立起“是正当引用还是剽窃抄袭”的科学标准,按照不同学科分类对查重规则进行精细化区分,更重要的是要对各高校进行查重工作的教职工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在使用知网查重时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仅仅看一个重合率指标,从而对每一篇论文、每一名学生及其导师负责,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学生在查重前为通过查重而对论文进行扭曲修改的现象。
“查重不应机械化,论文是否存在学生不端,查重固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绝不能仅看重合率数据,还应引入专家资源,邀请各学科专家对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给予专业判断。”安琦的这一看法得到了知网方面的热烈呼应。知网工作人员表示,在获悉安琦此前文章内容后,知网方面即就构建学术诚信体系这一议题进行了思考,并决定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走到前台牵头做一些工作。今年5月,知网将在合肥举办研讨会,邀请高校管理者、教师代表等探讨如何将“学术诚信”真正深植于学生心中。双方还就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
“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改进知网的查重功能,一起为学术诚信氛围的建立努力。”整整两个小时的交流临近尾声,知网工作人员向安琦致谢。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一名政协委员,看到查重存在的问题十分担心,发现问题若不调研、不发声,有违一名政协委员的本分。对这一问题,我会持续调研思考,继续‘直言不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诚信精神和清正学风重回校园、根植人心。”安琦说。
本期摄影戚尔达
本期编辑林海
—————————————————
与协商民主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fkh.com/wazlyy/1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