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闭经为首发症状的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4期
患者 女,38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2年前出现烦渴、多饮多尿,近2个月加重,并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及左胸部持续疼痛。否认皮疹病史。体检:全身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肺呼吸音低,叩诊浊音,左侧胸壁压痛、叩击痛,肝脏肋下3cm、质软、缘钝,脾脏肋下2cm,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垂体卵泡刺激素3.07U/L(绝经后正常值16.74~.5U/L),黄体生成素1.04U/L(绝经后正常值10.87~58.64U/L),雌二醇2.72pmol/L(绝经后正常值5.45~10.90pmol/L,1pmol/L=10-9mmol/L),垂体泌乳素65μg/ml(绝经后正常值2.74~19.64μg/L),总胆汁酸37.6μmol/L(正常0~10μmol/L),丙氨酸转移酶68U/L(正常7~40U/L),天冬氨酸转移酶77U/L(正常13~35U/L),谷氨酰转酞酶U/L(正常7~45U/L),直接胆红素6.6μmol/L(正常0~6μmol/L),视黄醇结合蛋白81mg/L(正常26.7~57.9mg/L),尿渗透压96mOsm/kg(正常~mOsm/kg),血常规、凝血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均正常。
胸部CT增强示:左后胸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呈不均匀强化,邻近左侧第5肋骨骨质破坏(图1),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图2)。肝脏及脾脏肿大,肝脏强化程度减低(图3)。
头颅MRI增强示:第三脑室漏斗部处结节状均匀强化影(图4),边界清晰,大小约13mm×11mm×8mm,垂体形态饱满(图5)。
超声引导下行胸壁穿刺活检,取左后胸壁组织3条,病理检查。肉眼见:灰白色组织;镜下见细胞弥漫分布,有核沟、泡沫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郎格汉斯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凝集素(langerin,图7)、S、CD1a、CD(+),广谱细胞角蛋白(CK)、TTF-1、LCA(CD45)、P63、表面上皮细胞一致性表达(NapsinA)(-)。病理诊断:(左后胸壁)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讨论LCH是一组由树突细胞活化增殖并且异常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单个系统或多个系统[1],最常累及骨和皮肤,其他常见受累器官还包括肺、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几乎所有LCH患者病变均累及骨骼,主要表现为溶骨性损害。LCH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少见,,病变常侵犯下丘脑-垂体区域,临床上常表现为尿崩症,可伴垂体其他激素水平的减低。MRI可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的消失、漏斗部线样狭窄、漏斗和下丘脑的肿块[2]。本病例表现为尿崩症、多种垂体激素减低、第三脑室漏斗部强化结节、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以及肝脾肿大,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
国内外均有LCH相关的报道,但以闭经为首发表现,其后出现尿崩症、骨质破坏、肝脾肿大等多系统器官累及的病例报道十分罕见。本例患者初始症状单一,仅表现为闭经,而后患者出现尿崩症症状,仅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无法与其他疾病鉴别。因此,在诊断时需注意有无其他器官的病变,如果有多系统、器官病变时,应考虑到LCH的可能,最终确诊须根据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电镜下找到Birbeck颗粒是LCH诊断的金标准[3],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S蛋白、CD1a抗原及langerin是其诊断的特异性证据。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本研究过程和结果均未受到相关设备、材料、药品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7-27)
(本文编辑:高宏)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fkh.com/wacs/6236.html